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,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。建設航天強國歷史任務是新時代航天氣動精神形成的時代背景,在當前形勢下,航天氣動要支撐全面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目標,要在科技創新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、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、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、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等方面作出貢獻,就要根據面臨的現實問題和未來的戰略規劃,歸納更具時代性、科學性、可操作性的精神文化,體現整個氣動事業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導向,為實現“三高”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。
2021年,在中國航天空氣動力事業創建65周年之時,院黨委在總結歷史、分析形勢、遠觀未來后,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來源,以航天空氣動力事業發展活動為實踐基礎,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土壤,歸納發展特色,綜合職工建議,提出了新時代航天氣動精神。在傳承航天氣動傳統精神的基礎上,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新時代內涵,是對航天氣動先驅奮斗歷程的高度概括,也為未來發展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實踐遵循。
創新引領
創新引領,深刻揭示了航天氣動人銳意進取、上下求索的鮮明特質,就是要保持加強基礎研究和系統創新能力的定力,更好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和牽引作用。創新是貫徹新發展理念、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、實現航天氣動事業“三高”發展的必然要求,未來,科技創新是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,航天氣動技術作為航天技術發展的基石之一,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,我們需牢記使命責任,樹立戰略思維,做好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,通過不斷的改革點燃創新引擎。要圍繞國家戰略規劃和航天技術發展規劃,在關鍵領域、“卡脖子”的地方下大功夫,繼續強化前瞻性、戰略性、關鍵性研發投入;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道,加強創新鏈條與產業鏈條“雙鏈融合”,為科技創新“補短板”;培養創新型人才,充實科技創新“第一資源”。
在突出引領作用上,一方面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方向、目標、工作重點,科研、管理、產業、文化各項工作都要以創新為動力,協同推動引領航天氣動事業發展;另一方面,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中,要準確把握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,找準關鍵科技問題,集中人財物協同攻關,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,跟上直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方向,強化戰略導向,以空氣動力學創新發展引領飛行器、武器裝備等領域進步,達到強軍保軍目標,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主動。
自立自強
自立自強,深刻揭示了航天氣動人信念堅定、勇毅奮斗的非凡氣魄,就是要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,以自力更生的志氣、艱苦奮斗的傳統,持續取得原創性成果,把核心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自立,強調獨立自主,60多年來,作為高科技的戰略性事業,成功與失敗伴隨著航天氣動發展的全過程,航天氣動人從一窮二白中堅定成長,爬過一座座山,邁過一道道坎,取得了輝煌成績,秉承著強烈的創業決心、堅定的事業自信和自信自強的精神追求,以集智攻關、創新創造,實現了航天氣動事業的跨越式發展。當前,院的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、弱項,在發展過程中有成功經驗和教訓,更要持續堅定信心、踔厲奮發,以篤行不怠、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毅力,依靠全院干部職工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自強,強調奮斗圖強。自強需要奮斗精神,艱難顯勇毅,奮斗得玉成,“惟有奮斗才能實現發展”,奮斗是高質量推進具體工作時的必由之路,在新時代,奮斗的優良作風不能丟,只有點滴的奮斗不斷積累匯聚,才能實現發展的質變。自強需要進取意識,我們從研究室到研究所,再升級為研究院,實現了單一的空氣動力學應用基礎研究到成為科研生產聯合體、實現主業證券資產化的新局面,靠的就是敢想、敢說、敢干和戰勝挑戰的進取精神,未來要繼續弘揚,不斷實現新的歷史性突破,讓航天氣動事業在航天系統、軍工領域、甚至在全國全世界范圍內壯大強大。
明德盡責
明德盡責,深刻揭示了航天氣動人厚德載物、作風優良的高尚品格,就是要弘揚燭照古今的真理光輝,形成忠誠盡責的行動自覺,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人無德不立,開創新時代航天氣動偉業,必須在“德”上強起來,明德,一是明大德,始終熱愛祖國,堅定理想信念,面向國家戰略需求,明確航天氣動在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、履行強軍首責、加強基礎研究等方面的職責并為之努力;二是明公德,航天氣動是黨和人民的事業,必須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,站穩人民立場,勇于擔當、積極作為;三是明品德,嚴于律己,不斷修煉頂天立地的人格精神,內化為精神追求,外化為實際行動,在航天氣動偉大事業中嚴慎細實、無私奉獻、貢獻才華。
再偉大的事業,也要從腳下出發。奮進新時代,就是要以對事業高度負責、對崗位高度盡責的態度,精神抖擻、滿腔熱情地投入到事業中。履職盡責,真本領才是硬靠山,第一位的是本領提升再造,需不斷提升能力才能應對挑戰、取得成功、面對沖擊,同時還要認清航天氣動事業在國家戰略、航天事業中的使命,思考制約發展的難題,琢磨攻堅克難的實招,最后雷厲風行、真抓實干地履職盡責落地落實,方能在未來不斷的斗爭實踐中交出合格答卷。
開放包容
開放包容,深刻揭示了航天氣動人同舟共濟、以人為本的博大胸懷,就是要交流互鑒,以平等開放的姿態尊重和對待差異,汲取人類創造的一切知識智慧,以合作創造共贏。自古以來,中華民族注重“海納百川”的品德修養,主張“和而不同”的合作精神,這與我們的未來發展思路不謀而合。做到開放,才能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我們不能吝嗇共享發展成果,也不避諱吸取成功經驗,要加強協同創新,共同構建空氣動力學學科和特種飛行器產業進步與發展的智慧寶庫。此外,還要充分發揮無人機等優勢領域在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,為暢通國內循環、共建世界經濟作出應有貢獻。
包容孕育機遇,一方面,要對用戶、對社會包容,虛懷若谷,欣賞、接受他人的創新成果,求同存異、取長補短、和諧共處、合作共贏。航天工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,高質高效完成只能依靠大力協同,集中力量辦大事;另一方面,要在自身發展中強調包容,營造良好干事環境,形成鼓勵創新、寬容失誤的制度環境,讓航天氣動人卸下心理包袱,安心干事、放心改革、敢于成事;建立更加開放包容的科技創新體系,建立分享機制,增強協同能力,避免內部豎起科技“圍墻”,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螺旋式成長。